菩提与佛教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渊源。相传在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有一个迦毗罗卫国,该国有一位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由七岁开始,每天研习经典并学习骑、射等武艺,并逐渐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思索人生的奥秘。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发现当时的人民生活贫富差距悬殊,四姓阶级制度极不平等。为了使得众生脱离生、老、病、死之苦。年轻的太子毅然放弃即将继承的王位和皇宫的舒适生活,于十九岁那年出家修行。
太子出家后,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随后又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然而其均未能真正得到解脱。虽经过6年的苦行,却仍未得道。
此时,太子觉得自己需要真正静下来参悟和修道。于是来到伽耶山的一棵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并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就这样太子在树下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克服了内外的种种“恶障”,于十二月初八,启明星升起时,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了最高的智慧。
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传说,相信很多朋友都十分熟悉。在这个传说中陪伴佛祖的那棵大树便是菩提树。是菩提树神以其茂密的树叶为佛祖遮风挡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而菩提树神也被视为佛教最早的护法神。
后来经专家考证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因其是佛教圣树,树籽又生的异常坚硬,信徒们就将其树籽拿来做成念珠,将这种树籽称为菩提子。
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世界各地的信徒越来越多。可是菩提树有其自身的植物属性,并不适合在世界各地种植。僧侣们为了实现见菩提树如见佛祖的愿望,便将那些生长在寺庙周围,长有坚硬果实的树木统称为菩提树,将其所结出的坚硬的果实,统称称为菩提子。
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曾被人们用来制成佛珠且命名的菩提子种类多达300余种。这些菩提子中有的是根据产地来命名,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也有的是根据纹理来命名,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
现今,菩提子在收藏市场广受欢迎,其作用不再局限于佛教用品及计数功能。商家及藏友把具有一定密度、适合盘玩且能够制成手串的植物果实统称为菩提子。试想在每天忙碌生活的空闲时光,拿出一串心爱的菩提子手串细细盘玩,感受其因时间流逝产生的光泽、色泽的变化,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