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大全网

解放路的历史你知道吗?商业繁荣与古建筑的完美融合

10-03

解放路的历史你知道吗?商业繁荣与古建筑的完美融合

老一辈南宁人把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称为“老三街”。过去人们笔下的解放路,都着墨于它的商业繁荣,赞叹它留下的精美古建筑,偏偏遗漏了其点睛之笔——会馆文化,这才是老街的经典。

清代南宁市有一条 “会馆街”(现壮志路),是因为街上有粤东会馆、二邑会馆和顺德书院3家商业会馆(这里的书院不具文化教育性质,是商人主导的会所),而清末民初的沙街(现解放路)却有5家商业会馆,连带与石巷口交界处的两家共7家。一条街聚集如此多的商业会馆,在全国也不多见,可以说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会馆街”。

会馆首建于明,至清而盛。它是明清时期原籍人士在客地设立的类似同乡会的工商业者社会组织,有浓厚的地域观念,为寓居一地的同籍人士提供议事、协调、互助、汇聚之便。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会简明章程》,明令所有的商业行会、会所或会馆等组织,一律改为商会,因此商会与会馆实际是一家人。

会馆对推动广西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明末清初,外省商人开始在广西寻找市场,例如粤商将千里之外穗港的布匹、丝绸、铁农具、食盐、洋杂货等物资输入广西各地,也将广西的农副土特产运销粤港。伴随着大批外地商人游贩广西,在都市及集镇逐渐出现商业性质的会馆、书院、某堂之类的社会团体,乾隆至光绪年间空前勃兴,10余个外省籍商人在广西的会馆已达260多家。而此时广西本土会馆才开始出现,其规模与数量、地域分布都与外省人建立的会馆相差悬殊。这显示了外来商人是明清以来缔造广西商业经济的主要力量。广西的商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很大程度上是受商业发达的毗邻省份影响的结果,同时广西素来轻商的传统逐渐解冻,孕育了土著商人群体。这其中粤商会馆最多,占了总量的43%,展现了明清广西”无东不成市”的商业发展格局。

《邕宁县志》载:南宁因“据郁江上游,接左右江交汇点,下与梧粤港各埠,四时电船可通,颇具中继贸易之性质,为左右两江流域及红水河流域出入口货物之集散地 ……在前清时,各省商贾云集,故会馆、书院各省俱有”。据称,解放前南宁市有商业会馆23家,其中三分之一: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秦晋书院、安徽会馆、新会书院、新城书院和南宁商会7家,在沙街一带集聚,形成会馆群,这种现象在全国是比较少见的。原因很简单,沙街靠近邕江,明清时期就是水运贸易要地,商家众芸,浓厚的商业氛围孕育着会馆应运而生。

沙街最初叫叫纱街,因为街上卖布匹纱线很多。其在清代只是一条4米宽的石条路,在仓西门城外,分为上沙街(原来解放路与有行街交界的高平台处)、下沙街(解放路下坡一直到醒汉街)。沙街商业发达,以布匹、烟草、杂货、纸张的商店居多,一些较大的批发行庄也集中在这里,生意十分红火。比较出名的有黄溢诚大沙纸庄,经营制造烟丝庄的李怡聚、仁合、关会源等,经营洋纱布匹的孔德记、孔怡记,全市最大的大盛祥和万利酱料杂货店,最大的钱庄新广银号,专售洋货的时兴,经营钢铁水泥的謙德,西药店万宝堂,有名的酒楼“一鹗楼”等等。下沙街之后的巩阁街还设有银业行公所,是当时南宁钱庄的组合。还有德兴行、广和祥、大徳等一批店铺,有规模、有信誉,在全市均名声显赫。其中孔德记实力雄厚,现在街上赫赫有名的“董达庭商住楼”——全国仅存唯一的晚清时期过渡到西洋建筑的“活化石”,就是他所建。当年硝皮巷(现高峰路)的房屋十有八九被他收购。“一鹗楼”(现新华街地下商场入口处)因为楼上用餐可观赏邕江风光,常常高朋满座。

民国21-22年(1932-1933年),新桂系当局将上下沙街、巩阁街(现醒汉街至人民路,街上有座巩阁楼,位于醒汉街口北侧)、鸡行头(现人民路至龙胜街,农民进城的农贸市场)和镇北桥街(现龙胜街至镇北桥)打通成一条水泥三合土路,全长743多米,宽21米,取李宗仁的字为 “德邻路”。新马路很快就吸引各路商家的进驻,街两旁大兴土木,骑楼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洋杂百货宝光,老牌钱庄雷元记,丝绸布匹金佛郎,中药材西万盛、百福堂、济安堂,安行纸庄,和春刀剪,信丰杂货,和行腊味,裕一金铺,泰和颜料,道奇汽车、锦芳斋、桂香楼等等纷纷开张,都是有名的铺号。亚洲枧厂、利成枧厂也在此设厂……足见这条街的繁华兴旺。

伴随着街上的生意风生水起,自乾隆年间起,建筑风格各异的会馆也纷纷在此安营扎寨。昔有民谣曰:“湖广会馆一支花,粤东会馆赛过它,福建会馆烫金萡,江西会馆笔生花”,生动描写了当时会馆兴建的红火。

解放路42号的新会书院是南宁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现存三殿两廊,长55米,宽20米,占地750平方米。当年广东新会商人在建设会馆时,所用的材料均从广东本土用船运来,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凿一条石料,不能多凿,以保证达到精雕细刻的要求。从公布的捐款数额可看出,部分实力雄厚的粤商已在南宁扎根经营,完成了从行商到坐贾的转变。

解放路38-40号的两湖会馆,原称“三楚书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湖南湖北旅邕商人集资兴建。两湖会馆原是一建筑群,气势磅礴。现存会馆仅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单体建筑,由前、中、后进组成,占地697.5平方米。

解放路南侧石巷口12号的安徽会馆,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由旅邕经商的安徽人士集资兴建,是硬山式砖木结构的二进一井南方民宅传统式样,颇具徽派建筑特色,会馆的后进东侧墙壁上还保存多块碑刻,占地约300平方米。

解放路54号的南宁商会旧址,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由南宁最古老的寺庙天宁寺改建而成。原有外厅(礼堂)、内厅(办公楼)各一栋及南北各三楹厢房,占地近千平米,解放后扩建至5千平米。1921年10月27日孙中山曾在外厅(礼堂)发表演讲,可惜上世纪80年代初礼堂被拆除。现存的内厅(办公楼)为清代建筑,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二层、二层的左右后三面设回廊的长方形建筑,结构十分精美。

秦晋书院原址在解放路第二服务公司处(与新会书院相邻),是陕西山西籍商人出资建造的一座骑楼式房屋。

江西会馆原址建在豫章里,清末搬至上沙街南头的南岳庙,后改称注生宫,又名万寿宫,整座建筑高大堂皇,很有气势。

安徽会馆对面的新城书院,是江西新城县商人的会馆。

商业会馆的兴建,说明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増强,组织活动方式从流动分散型的个体向固定集中的组织转变升级,商人势力在当地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体现。以会馆为中心的商人力量在发展南宁经济、推动文化融合和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江西会馆会长王春晖,热心南宁建设,南宁城四周的心圩桥、镇北桥、西平桥、明秀寺、伏波庙、北帝庙、城隍庙的重建重修, 江西码头、华光庙码头的建造等,他均参与筹备, 或亲自主持,或大力资助。他热心公益,南宁先后成立仁爱、保爱、华云、同仁、宝莲五间善堂,普济、红十字两间医院,以及义仓、育婴堂、养老院等,王会长均带头乐助其成。因此,他深受群众敬爱,被推举为南宁市红十字会会长。

南宁商会1907年成立之后, 14个历届会长中有8个是外省籍商人,他们多是各会馆的会长。商会成立之后,首先就是集资开建电灯局,结束南宁没有电灯的历史。接着,设立拨数处(类似银行转账),解决商人买卖资金周转的不便。还为商人请免“厘金税”、为老百姓抚军求安、开辟贸易市场、开设游艺场地等等。在当时商会是全市主要的文化娱乐场所,光顾者川流不息。

20世纪20年代开始,会馆兴起办学风。先是粤东会馆1928年先行成立粤华小学,1937又增办粤华中学; 1935年顺德书院创办私立尚实中学。随后,30年代江西会馆办了豫章小学,1946又建豫章中学;1934年两湖会馆办湖光小学, 1948年新会书院办冈州小学,办学地点开始均在会馆内,经费来源是会馆产业。既供同乡子弟读书,也吸收外籍学子入学。一条德邻路就涌现出4所学校,广为市民称赞。解放后,这些学校都收编为公立学校,对推动南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光绪21年(1895)广东籍会馆商人还集资创办“福生医院”(现卫国小学附近),对老百姓赠医施药。1935年创办的普济留医院(现市粮食局处),各会馆商人成为募捐集款的主力。

粤东会馆的大门前设置戏台,戏台上时常有粤剧演出。受此影响,到了清末,南宁和桂东南及桂南一带已完全接受了粤剧。

解放路见证了自前清以来南宁乃至广西的商业发展历史,也见证了作为清代商务活动产物的会馆(商会)成长壮大。不过,它也曾历经沧桑承受苦难。1930年7月滇军围邕时,沙街竟然成为桂滇两军攻守的战场,新会书院门口被桂军修筑为最后的防线工事。1944 年南宁遭受日军战火,德邻路大多数店铺被炸弹炸毁和大火吞没;文革时很多商铺被炮击及火烧,又倒塌不少。可幸的是,南宁商会旧址、新会书院、两湖会馆、安徽会馆逃过万劫,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会馆遗址群,已作为文物被重点保护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传承商业会馆衣钵的“异地商会”在全国遍地开花,南宁市至今已有异地商会40多家,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一支外来生力军。古老的解放路,近300年的商业会馆历史今又得以续写,会馆文化正在增添新的绚丽色彩。

注:1、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复制。抄袭者必追究。已与“维权骑士”签协议,提供站外抄袭维权「快速删文」功能。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

制作鱼饵的配方和方法

湖南当20铜元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