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美文堪绝活
一一读王蓬老师《读石》《读陶》
作者:老悟
新年开篇,赤土岭公号连发王蓬老师两篇精彩短文《读石》与《读陶》,寥寥千字小文章,我却读出大气象,甚是感概,觉着短文尤如工匠制器,决然妙品,美不胜收!
一个文化人,一旦对某人或某物产生兴趣,他便会痴迷其间,以小见大,观之,赏之,而悦之也!王蓬老师的对石、对陶(还有对茶、对丝绸之路、对汉中女子等等)尤如是!《读石》、《读陶》,文之结体单薄中蕴匠心。在千字文中,要写出石魂、陶韵实属不易,而王老师却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真如置于几前案头的奇石、陶玩精美且精灵。品《读石》《读陶》我觉得有三点堪称“绝活”:
其一,丰厚的资料占有乃精灵之基。是人,皆不为神。只有广泛涉猎,方可通天晓地,否则,你就只能道听途说,知其皮毛。王老师是个有心人,更是一个潜心研究的学人。用“老学究”来赞之一点都不为过。他对石头,尤其是对属于你的、他的、我们大家的这条母亲河及其石头的认真深入细致研究,即可见一斑。 《读石》中对汉江河卵石的叙写之详细、之周全让人惊讶:“汉江奇石多是河卵石。按其石质结构的不同分为硅质岩、沉积变质岩、石英岩、石灰岩、生物化石等。如从美学欣赏角度分,有图纹石、象形石、文字石、抽象石等。若按照石头自身种类不同则有彩韵石、千眼石、釉光青、雪花石、麻光石、竹叶石、钟乳石及生物化石、矿物晶体等。经过亿斯万年的风化侵蚀、水流冲刷、撞击沙磨,石质细腻、温润似玉,还有种红如丹的卵石,以色彩胜,如新疆红玉般艳丽色彩。汉江奇石质坚润,有玻璃光泽,偶生白纹,或如汉字,石上天然纹理或似飞禽、或如走兽、或像鱼龙、或肖景物,画面逼真,极具美感,有观赏价值。”这些资料的拥有,无一不是作者日积月累心血之结晶。一篇文章中,把事物的来龙去脉阐述清楚,必须读史广博,善动笔墨,累积点滴,才能为其另著新锐成立身之本!在《读陶》中,那些对陶的描述莫不如此。
其二,进入形而上的高度方撼人心。作为文人,王蓬老师是感性的。他对母亲河里的石头的认知,绝不是烟云过眼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地和专注地,甚至有着崇敬和膜拜。他将其弟送给自己的石头称为“赠予”,足见对“石”的礼遇。所赠两块汉江石,一块命名为《长河落日》,一块命名为《胡人牵驼》,都有了形而上的意蕴。石之名得,是爱石者心力千般所及,浸透了十分的心思;石得其名,尤如人得其名,贴切而形象,亦不可多得;石得其名,顽石即升华为奇石,有若芳华,乃一块河卵石之幸也!想必,王老师时常佇于案头,观其石,久久,心中江河岁月定会汹涌,大作亦多在此时孕诞……
而对一坨泥巴所成“陶之器”,王蓬老师更是心追手摩,神有所往。他在《读陶》一文开句就表明心迹:“陶器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是青海乐都柳湾。”柳湾有着万余年的先民史。王蓬老师慧眼独到,他被那里墓葬中出土的40000余件陶器所惊诧:“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形态之精美、色彩之艳丽,给人的震撼绝对不在秦兵马俑之下。”尤其一尊“孕妇陶”让他惊奇:“一尊人像彩陶壶,巧妙凸起的壶体表现一位孕妇,肥耳巨口,高鼻短躯,憨态可掬,让人过目难忘。”这是器型给他留下的难忘记忆。他还惊叹于“陶”的文化意蕴。从一只靴子,他看到了其制靴的美学价值:“它可与新疆出土的羊皮靴(距今3800年)和古埃及壁画中的靴子媲美”。还有,柳湾古墓中的一碗面条就将人类吃面条的生活史比欧洲面条始祖史无庸置疑的提前了近2000年。王老师也深信不疑的肯定:这“说明那时湟水(柳湾诸地)流域的农耕水平和先民生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其三,观察之实验学意义。考古学上有一个方法叫“实验实证”,就是通过复原的方式,再现古物形成的样貌、原理,使推断成为现实。从而得到第一手资料,形成強有力的证据,让人(中外同道)信服。王蓬老师在文字或说文学上出道较早。而我所接触的真的王蓬却是近十年的事。就我所亲见,王老师是个极其叫真的人,生活中极其朴实,,做事上极其塌实,即使文学上声名早已大噪,但仍不事张扬,低调的出书,一本又一本,一卷又一卷,开个研讨会也从不见“三宫六院”的“显摆”出席。而对于出自于笔端的文字,他也不因其“名气大”而马虎,总是思有向,不虚惘,说有形,不任性。对于那些石头和那些陶器的认知,他绝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耳所闻,嘴所云,他都要亲历亲为,去下到河里湿一回鞋,亲手摸一摸母亲河一河卵石,感受每一块石头的情状和温度,掂一掂它的份量几何。对于柳湾的陶,更是不远千里去追踪,且要将那些“宝贝”(尽管是仿件)淘回家来,置于案头,随时端详,与之攀谈,就象谈恋爱一般,痴心到忘情。这就是实验的力量,非亲自过目过手不可。记得王老师写丝路的系列文章,他就是沿着老乡张骞曾走过的线路,从长安到罗马15个来回走呀走,看呀看,想呀想,硬是寻觅到了丝绸之路的“根”和“魂”,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丝路“新韵”,使秦岭南边的世界及中国文坛叹为观止!
王蓬老师的这些文字是富有穿透力的,把生硬的石头写得活灵活现,把陶之器写得神彩飞扬,让我们不由得敬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唤起了我们对脆弱生命的无比敬畏!读大师美文,赏绝妙尚品,得悟其道,快哉也!20180120草,0124改定
附:王蓬老师《读石》、《读陶》分别载赤土岭文协公众号721期(0108),725期(0112)。
【作者简介】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创联部副主任,国际城市文学中国新诗百年100位影响力诗人散文诗人,联合国非官方组织签约诗人。诗文在《星星》《散文》《文化艺术报》《中国电影》《文谈》《衮雪》等刊物发表,诗作入选《中国青年诗选》等。诗观:天地万物皆灵性,人间千载爱悠然。
审核:田也,作者:老悟,责编:楠阳,序号:732
汉中市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