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大全网

篆刻入门:如何评估你的篆刻水平?

01-22

篆刻入门:如何评估你的篆刻水平?

有一部印友跑来跟我说,学篆刻一段时间,发现,除了整天临汉印,无事可做了,记得以前写过同样内容的文章,今天再照着这个问题,结合篆刻史,再狠说两句。

清人孙光祖的《篆印发微》里记过一句:“印章之道,先识篆隶……字既识矣,当习书法。”现当代的篆刻家邓散木在他的《篆刻学》里开篇的《述篆》一节里,也说:“故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而欲识篆,又必须先明文字之由来,及其构造演变之迹……”

(《说文解字》)

在中国的篆刻传统里,人们在学篆刻艺术时,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文字知识的,这就是在学习篆刻的头等任务:识篆。这解决了篆刻的第一个问题:先把字刻对了再说。

篆刻在清中叶邓石如出现之前,人们不断的学习秦汉印章,钻研先秦古玺,人们不断的学习古文字认识古文字,这实际解决的是上面的识篆部问题,进而发展到大量的临习古印,特别是秦汉印章,旨在学习古人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印章程式,这些印章程式包含了大篆入印的古玺印式,也包括了小篆入印的圆朱文印式,当然也包括了以汉缪篆入印的汉印印式,这些典型的,具有代表审美意义的篆刻形式在“印中求印”的思路之下发展到了极致,其特别有代表意义作品风格是以冲刀为主的徽派和以切刀为主的浙派。

(古玺)

(古玺)

(汉印)

(汉印)

往前数到明代有一个更老一点的书法家叫赵宦光,他说过一句话:“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被朱简引用在《印章要论》里),意思很明确,不写一手好篆字,是刻不好章的;又往后来发展到更专业一点的朱简这一派(他应列为“明五派”最后一派的“切刀派”),他同样也注意到书法对于篆刻的影响,在他的《印经》里他说:“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其实,这才是朱简独立成派的关键所在,这种思想,其实就是最早的“印从书出”的理论。这时想想,朱简真的够厉害,认识到“印从书出”这么早,这是后来徽派一路邓石如的先声,他的切刀制印又为后来的浙派开了路,太了不起了。

(朱简的篆刻)

丁敬是有代表意义的,他虽然开创了“有个性的汉印”风格的浙派,但其实,他对秦汉印并不完全死搬,他时时刻刻想着“思离群”,因此也使他不愿意“墨守汉家文”,可惜的是,他的不墨守汉家文,只是把六朝唐宋印里的妙处吸收了过来,宗秦汉之余,又宗了点六朝唐宋,并没有脱出“印中求印”的范畴,他继承了朱简的碎刀徐进,却忽略了朱简的印章应当从书法里找出路的思想,蛮可惜的,不过没办法,丁敬的精力放在了金石考究,因此他的作品强在字法,强在金石气。

(丁敬的篆刻)

好在,该出现的一定会出现,到了清乾、嘉年间,由于文字狱的原因,乾嘉学派兴起,该学派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小学,音韵,史学,校勘、金石,这使金石资料大量出土,这使当时的一位大书法家邓石如得到了研习这些金石碑版的机会,于是他临《石鼓文》,临《之罘刻石》,临《祀三公山碑》,临《天发神谶碑》,临《史晨碑》,临《张迁碑》,并最终成为一位开创自家风格的篆刻大家,他的风格就是“印从书出。他把自己的篆书风貌融于印中,注意,是成功的融入,这是探索,他之前的人,都拿前人印章里的文字说事。从他开始,篆刻表现里多了一路,即以篆刻表现自家的书法造诣,将自己的印风和书风统一起来,这是一种崭新的风格,他的篆书风神流动,他的篆刻“刚健婀娜”,这是他的风格。

(石鼓文)

(邓石如的篆刻)

从此之后,能称得上篆刻家的大家,无一不是写得一手自成风格的篆书,比如后来的吴让之、徐三庚,并把这种风格与自己的篆刻风格结合起来,成了自家风格的篆刻。又得到一个解决篆刻问题的重要手段,这是篆刻的第二个问题:“写篆”。

到了与徐三庚同时代的赵之谦这里,篆刻又一大发展,他进一步开创了一种新的师法和创作的观念,就是“印外求印”。特点是自觉从玺印之外的资料来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到34岁左右,他开始大胆的创造,开始“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于是,战国泉币,秦汉碑版,权诏,镜铭,砖瓦素材,无一奔向赵之谦腕底,无一不奔向他的印中。赵之谦之后,印人们开始纷纷从印外寻找素材,其中优秀者如吴昌硕与黄牧甫,他们的取材范围更超过赵之谦,更广及封泥、钟鼎文、铜镜文等。需要注意的是,“印外求印”的优势在于从此篆刻语言更加丰富,这些大家名家们,是从前两项走过来的,而不是凭空开始做这些事的。这是篆刻的第三个问题:“印外功夫”。

(赵之谦的篆刻)

吴昌硕篆刻作品

(黄牧甫的篆刻作品

不识篆走不进篆刻的大门,在在印中求印中打拼一段时间,篆刻根基就不扎实,可做的事情很多,一部《说文解字》就足以打发许久的时光了;不写篆无法有自己风格的篆刻,有古人无自己,篆刻终将走入死胡同,可做的事情也很多,那么多好碑、好帖,写不完临不尽;下足印外功夫,才有可能丰富自己的篆刻语言,使自己的篆刻更加立体化,可做的事情也很多,那么多金石资料,博物馆里更是珍品无数,看不完,拓不尽,临不完

(邓石如刻“有好都能累此生”)

检查一下,你走在哪一阶段呢?每一段都值得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有好都能累此生”怎么能说无事可做呢?

(【老李刻堂】之24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天元圣宝图片及价格表宋代限量版

中国山水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