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大全网

博山炉:古代最神秘香炉的仙气缭绕与紫微遥冲

09-28

博山炉:古代最神秘香炉的仙气缭绕与紫微遥冲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炉春。憐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博山炉是汉代香炉的代表,是香炉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香炉条”中说,香炉多为古时祭祀礼器渐演变而来,唯有博山炉是专门为焚香所制:

古以萧埃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亦有伪者,当以物色辨之。

海昏侯刘贺之墓出土的博山炉

汉代博山炉是中国香炉最为华丽的形式,造型精美、制作精良,代表汉代工艺美术成就的不朽佳作。

博山炉的设计,是由山峦层层交叠,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云气,象征“神山”的意境,并于炉盖上再刻划人物及异禽珍兽,半球形炉身,下连高足和圈形底座或是圆底,炉下托盘则象征着神山周围的海水。

焚香之时,香烟会环绕在香炉盖的周围,形成像山岚的形状,之后再袅袅上升如同仙境的感觉。


古人焚香时,会往博山炉的承盘中注入热水,底盘盛水,既是象征海水,同时水蒸气也能增加熏炉周围空气的湿润度,对于香味的提升大有裨益,吕大临《考古图》载:“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

润泽的环境能让香气变得柔润而不燥,香味的层次也愈加丰富,其细腻灵动的美感更易被显现。因此,古人把阴雨天当做是最佳的焚香环境,彭元逊《蝶恋花》中提到:“微雨烧香馀润气”;杨万里《初秋行圃四首》之一中说刚下过雨的天,是焚香的好天气:

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一阵秋风初过雨,个般天气好烧香。

古人常用的焚香方法,有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焚香之法和赏烟的焚篆香之法,用博山炉焚香,适合焚烧赏烟的篆香,宋代道人白玉蟾《陪庄岁寒夜坐小酌》:“博山香篆浮青蚓,古壁灯光吐玉虫。”袅袅青烟与博山炉的山景,能让人联想到仙山的烟岚。

为了增添赏烟的趣味性,古人还有专门创作了赏烟的香方,古香方中的“华盖香”即赏烟的熏香,周嘉胄《香乘》“华盖香”歌曰:

沉檀香附兼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同。炼蜜拌匀磁器窨,翠烟如盖满庭中。

华盖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蒳、酸枣仁为原料,炼蜜调和制成香丸,着火燃一丸烟绿直上,结成华盖(伞形顶盖状)不散。此香能够聚烟,主要是靠艾蒳与酸枣仁,这两味香料在合香中能起到聚烟的作用,《墨娥小录》“聚香烟法”载:

艾纳(大松上青苔衣)、酸枣仁,凡修诸香须入艾纳和匀焚之,香烟直上三尺,结聚成球,氤氲不散,更加酸枣仁研入香中,其烟自不散。

烟气润泽,气味清远的沉香,也是博山炉中常烧的香品,曾几的《东轩小室即事五首》中提到,朋友来访以博山炉焚烧沉香待客:

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

有客来访,曾几便唤童子焚上一炉沉香,携着芳息的云丝逐渐涣漫于书房。谈到尽兴不知不觉沉香已烧完,待到客人告辞后,曾几独坐于博山炉前,仍有余香绕梁。

通过“博山尚停云”之句,可知曾几书童是以埋炭法直接焚烧沉香,这种焚香法出香快,香雾氤氲,香味浓郁,香气散播亦远。

阿拉伯地区焚烧沉香,直接将沉香放置在点燃的香炭上。

“棐几坐清昼,博山凝妙香。”在宋人的生活中,博山炉是比较常用的香炉。宋式博山炉与汉代精雕细琢的青铜博山炉不同,造型上进行了简化,摒弃了汉代博山炉山峦间复杂的仙人、珍禽、异兽等复杂造型,取而代之的是几何化简洁的山峦线条。

宋代制瓷业发达,博山炉的材质也由汉唐时青铜转为陶瓷,“博山瓷炉”虽没有青铜材质的“博山炉”璀璨夺目,富丽堂皇,但瓷器特有的单色青釉沉静玄逸,更符合道家“清逸玄远”的美感。


博山炉也是文人之间互赠的礼品,黄庭坚有诗《谢曹子方惠二物二首之博山炉》,夸赞好友曹子方赠送的博山炉:

飞来海上峰,琢出华阴碧。炷香上袅袅,映我鼻端白。听公谈昨梦,沙暗雨矢石。今此非梦耶,烟寒已无迹。

香炉可用于午睡小寝,用于独自参禅,又可用于书斋中与好友焚香清谈,以香炉为礼,是宋代文人之间风雅高尚之事。

茶台烧水壶一体

观赏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