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喜欢喝茶,
小时候每每看着老爸端着茶盅陶醉的样子,
便无数次幻想茶的味道。
终于,一次逮着机会悄悄尝了一口,
差点没吐出来。
又涩又苦。
当时十分不解
大人们为什么会迷恋这种怪味道。
年少不识茶滋味
世界首届高山绿茶论坛开场前20分钟,主持人窦文涛端着一杯今年刚上市的竹叶青春茶,悠悠地感叹:自己40岁才爱上喝茶,40岁前还喝的是可乐。
但奇怪的是,人往往是茶杯一端上就再也放不下,却不大会对甜的东西上瘾。
出席论坛的另一位嘉宾著名美食评论家董克平,也是一位老茶客,10年前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己连皮毛都没有摸到”。
著名美食评论家 董克平
这10年来,他去过很多的茶山,从最北边青岛的崂山,到海南岛,到云南,福建、贵州……认识了很多的茶人,喝了各种的茶,却依然觉得自己不懂茶。“你经历多了,你见得多了才知道自己浅薄,井底之蛙就这么大的天,你跳出井盖,上面其实还有田野,还有远方,还有诗,不仅仅是井底的苟且。所以你长大了,经验多了,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窦文涛,“在一杯茶里发酵人生”:对茶的感受需要时间来沉淀,沉淀的是自己的心境。用时光荏苒来发酵人生的阅历,几经沉浮之后,人生慢慢有了岁月如歌的香气,此时的物以类聚,与茶叶穿越千年的厚重恰好彼此吸引;这一切都急不来,长河流淌,跃一步便不是人生,在对的时间遇见适合自己的香茗,人生之美不过如此。
人生像极了饮茶,似乎只有尝过了生活的百般滋味,才能领略茶的真味。
茶的美妙,似乎注定需要时间去发现。而时间有时又仿佛只是“因缘具足”的表象。一位朋友在年轻的时候买了一本《西藏生死书》,却怎么也看不下去,谁知7年后,再次翻开,一下就读通了。
茶也是如此。“你跟它亲近的时候,你理解它的时候,它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香气和滋润。”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从北大哲学系走出来的美食评论家董克平,喜欢从历史和文化去挖掘饮食背后的渊源。他说美食也好,茶也好,都需要遇到“一个很好的舌头、眼睛跟技法”来成就它。
“荼”遇到传说中的“神农氏”
“荼”是茶的通假字,“茶”在唐以前被书写为“荼”。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传说中神农在研究百草时,要亲自尝,以辨其味道,明其功效。一次,他吃了有毒的植物,头昏眼花,口干舌麻,便躺在树下休息。谁知一阵风吹下了片片绿叶,神农信手拈来,放入口中咀嚼,虽味道苦涩,但舌根生津,麻木渐消,脑醒目明。遂采集回家,研究后发现果然有解毒功效,便将其命名为“荼”。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东晋史学家常璩也在《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时,巴蜀就将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了,巴蜀之地的饮茶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堪称较早的饮茶历史记录。
而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出产绿茶的核心地带之一。唐代《昭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
峨眉山的茶为何会“异于天下”?
古人认为“雾芽吸尽香龙脂”,茶芽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所以香气高滋味浓。峨眉山的茶树生长于海拔600到15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湿润多雾,每年日照少于950小时,一年323天云雾笼罩。
峨眉山茶树生在于海拔600到15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湿润多雾。
而现代研究给了“高山云雾出好茶”更为科学的解释:茶的鲜爽口感来自于氨基酸,苦涩浓烈来自于茶多酚。高山茶受到云雾的影响,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有利于茶叶中氨基酸含量的增加;而茶树新梢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却会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减少。这一增一减,使得高山茶的鲜爽味倍增,浓涩味减轻,自然就口感鲜甜,不苦涩。
虽然起步早品质好,但峨眉高山茶却很长一段时间养在深山人未识,更是一度被后来居上的江南平地茶盖过了风头。
董克平先生说:“秦人万户入川,带动了茶叶向东、向南沿着长江水系的传播。而江南经过晋朝的八王之乱和宋朝的南迁,随着中原文化的融入,成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和重点区域。而反观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运出东西太难,物资难运,思想也难出去,只有看着江南一带人文鼎盛,带动他们所有东西的鼎盛。其中就包括茶。”
16世纪下半叶,茶就开始从福建传入欧洲,现代英语“茶”叫tea,法语叫thé,德语叫tee,都源于福建泉州方言“茶”的读音。(图为英国画家 George Goodwin Kilburne画作 <Taking tea>)
纵观中国茶,几乎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美妙的来历,一个为之命名的皇帝。康熙赐名“碧螺春”,乾隆成就“西湖龙井”和“铁观音”,虽说明神宗也曾御赐峨眉山万年寺茶园近十亩,让僧众精心打理每年进贡。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多年,峨眉高山茶却连个叫得响的名字都没有。
直到1964年4月,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来到峨眉山考察,在万年寺休息时,喝到老和尚泡的新制绿茶,赞不绝口。见这茶叶形如竹叶,汤色清绿,口感鲜爽,便建议取名“竹叶青”。
但有了名字并不代表有了名,比起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竹叶青的成名之路要曲折得多。
20年,一个年轻人的坚持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竹叶青茶厂负责销售的唐先洪,还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他一次次带着自家品质最好的茶前往北京、上海,敲开高端酒店的大门。他天真地以为只要品质好、口感好就能打入高端市场。
谁知一说到绿茶,人家就只认龙井。自家的茶品质再好,出了四川也只能当原料茶卖,价格低不说,且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茶,当地人大多只喝当地的茶。但同时茶叶市场几乎没有主导企业和主导品牌,消费者只知道要买龙井却不知道买哪一家的龙井,常常困惑买不到好茶。
当年的竹叶青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仅仅在乐山,就有十几个厂家生产竹叶青,良莠不齐。这两个发现促使唐先洪在接任厂长后,就下定决心要将竹叶青打造成品牌。1998年,时年28岁的唐先洪接掌了竹叶青。第二年他便独家买断了竹叶青的商标权,开始了长达20年的品质加品牌之路的探索。20年的坚持,跟现在很多企业网红式的品牌打造比起来,似乎显得有点笨拙。
春天,乐山当地人正在采摘竹叶青。
近几年,市场上不时就会横空杀出一些具有网红气质的品牌。营销手段花样不断翻新,有人拿“制茶大师”、“手工”来大书特书,大做文章。对此,董克平说他从来不迷信手工:“我们在强调、迷信、崇拜手工的时候,是因为(过去)在我们文化场景当中没有科学,我们只有技术。在没有科学只有技术的情况下,只能崇拜和遵从经验,经验是什么?经验是时间的积累,都在老人的手里,所以我们是一个尊老的社会。但社会发展不是靠经验发展的,社会发展一定是靠不断的探寻规律,往前冲,有破有立。中国人一直在讲手工,手工带来个性化的丰富性,但真正稳定高品质的东西一定是科学的、标准化的。之所以现在有一些标准化不被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它在标准化上做的努力还不够。”
生长中的竹叶青颗颗嫩芽,根根直立。
在这一点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的看法和董克平不谋而合。他认为优质的茶叶必须符合两条标准:一是安全性,二是标准化。“你在哪里喝的竹叶青论道口感、品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品牌保障。”
走进竹叶青的初加工车间,整个厂房几乎全部依靠机械完成,标准化程度极高。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茶叶鲜嫩,从枝头摘下的茶芽,1小时内就会被送到加工厂,先通过杀青、做型等传统炒青工艺做成半成品,再融合现代微波及远红外技术烘焙提香等工序,提炼出竹叶青独有的“嫩栗香气”,最后采用自动小袋包装机包装成4克一袋的充氮小茶包。而包装完毕的竹叶青,每一盒上都可以看到产品溯源码,只需扫码,消费者就能了解到自己购买的产品每一道工序在什么时间、由谁完成。做到了全工序的透明可追溯。竹叶青在每年清明前就会完成全年产品的备货,在冷链及充氮等技术的保证下,能够确保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喝到的竹叶青,都是相同的品质及口感。
竹叶青的工作人员正在细心甄选茶叶。每500g竹叶青由5000颗茶芽精制而成,每500g顶级“论道”则选自500万颗茶芽。
世界绿茶协会评议员,日本著名茶学家小泊重洋和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在参观竹叶青的工厂时都惊讶于竹叶青“现代化的、清洁的生产设备和产品的质量管理”。竹叶青茶业董事长唐先洪介绍,他们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投入,在设备和工艺上面进行调整,引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制茶设备,不落地生产;坚守“明前、高山、茶芽”三大标准。正是这样的坚持让竹叶青取得连续十年高端销量遥遥领先的成果。但唐先洪并未就此止步,在首届世界高山绿茶论坛上,竹叶青联合陈宗懋院士共同成立了“陈宗懋-竹叶青”中国茶学基金,以期借助科研力量,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
董克平先生期待有更多的茶企能“把大师们的手法用科技来解析,标准化生产以后,让更多的人享受好茶的美妙。”
茶最美妙的时候和我们相遇
『 峨眉高山春茶 』
绿茶讲究鲜,而春茶是一年当中,最新鲜、品质最高的茶。在古代,通常都是给帝王的贡品。早在唐朝年间就有制作“明前茶”为贡品、侍奉宫廷的记载。如今,“春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各地春茶受气温、地域和各类茶叶的采摘标准不同等因素影响,上市时间不尽相同。峨眉高山绿茶是全国最早上市的一批绿茶,2019年竹叶青春茶更是明前34天就已经提前上市。据竹叶青品牌透露,上市7天,竹叶青论道销售同比增长率已达到393%。竹叶青掌门人唐先洪介绍:“这得益于茶园优越的地理位置。竹叶青的茶园位于峨眉山海拔600-1500米,神秘的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和华西雨屏,是世界上同纬度生物、植被保护较好的地区,与阳光、空气完美接触,茶芽发芽早、比例高。”
明前绿茶贵如金。清明前,茶农正在茶园采摘竹叶青。
对于春茶的美妙,茶农们最清楚:“清明前气温较低,茶芽生长缓慢,能够积累大量营养成分,且没有病虫害,茶叶没有打过农药,绿色健康。”这一说法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的证实,安全、营养丰富,每一颗茶芽都饱含春天的精华,这正是”高山绿茶所独具的高端基因”。
竹叶青珍藏初春的阳光雨露,采明前嫩芽,依天时而作,通过1/10000的苛刻遴选,精制特级“论道”。
董克平先生啜了一口已经加了四遍水,但依然茶气十足的竹叶青,感叹到:“春天是万物萌发生长的季节,能量是最饱满的。茶在春天与我们相遇是它最美妙的时候和我们相遇。”
这一番话不由得让人想起林清玄曾说过茶圣、茶神留下的精神是“永远保持天真浪漫”,而“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思考,把你的生活步调放慢,这就是浪漫。”
那这个春天,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沏一壶最好的春茶,和自己最爱的人,慢慢喝慢慢聊……在茶最美好的时候,和她相遇。
部分资料来源:本文关于唐先洪内容参考自《竹叶青董事长:以“品牌”破局》一文(《哈佛商业评论》)
图片来源:竹叶青品牌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编辑:刘华
采访/作者:棉
排版设计: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