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大全网

崇祯朝太监铸钱揭秘:历史背后的故事

07-30

崇祯朝太监铸钱揭秘:历史背后的故事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给个关注,谢谢

崇祯元年 (1628)始铸崇祯通宝钱,当时铸钱质量精好,每文钱重“一钱三分”,且“体质坚厚”,轻重得宜,人情便之【1】。崇祯三年始京师所铸每文重一钱,南都所铸每文重八分。崇祯中,内帑大竭,命各镇有兵马处,皆开炉鼓铸,以资军饷,导致崇祯通宝版式繁多,背文复杂。正因如此,很多崇祯背文含义谜一般萦绕在明钱尤其是崇祯钱爱好者的心头。本文将通过历史记载、版式比较及出土等情况,讨论崇祯朝由太监主持铸造的崇祯通宝,供明钱爱好者讨论。

一、崇祯帝重用宦官的历程。 崇祯帝继位之初,为巩固政权,彻底打击魏忠贤势力,消除魏氏专权以来昏暗的朝政,拉拢、鼓舞朝野文武大臣,崇祯帝竭力对天启年间重用宦官的行为进行拨乱反正。“鉴魏忠贤祸败,尽撤诸方镇镇守中官,委任大臣”(《明史 张彝宪传》),对宦官干政竭力控制。崇祯元年正月,“命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许出禁门”,二月“谕戒廷臣交结近侍”(《国榷》卷89,崇祯元年正月辛巳、元年二月壬子)。但是,崇祯帝打击的只是魏忠贤势力,并不是宦官制度,时机一旦成熟,崇祯帝仍会重用太监。 崇祯二年冬,清兵的入侵是崇祯皇帝重用太监的转折。刘宗周认为,“己巳之后(崇祯二年),谋国无良,虏氛孔炽,震及宗社,朝廷始有轻士大夫之心,由此耳目参于近侍,腹心寄于干城”(《国榷》卷95,崇祯九年三月丙午)。 己巳之后,宦官全面参于军事和政治事务,如诸边监军、犒赏慰军、总理盐课税务等。崇祯四年(1631年),崇祯帝不顾吏部尚书闵洪学等朝臣纷纷的谏诤,命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钱粮。六年(1633年),派司礼监张其鉴等赴各仓,会同官员一起盘验收放。 崇祯八年(1635年)起,崇祯帝出于对边疆现状、内部流民起义、文臣武将萌循之弊仍不放心,开始大规模派遣宦官出镇,主要目的是监视诸镇钱粮、兵马、边墙、剿御、透贩等专项事物(《总汇》折件类第1595件)。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犯阙,崇祯帝命贴身太监王承恩提督京营。“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明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北京城破,崇祯帝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自缢于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自缢于旁边的海棠树上。现在,崇祯帝思陵孤独的坐落于十三陵的西南角,而康熙皇帝为王承恩树立的墓碑,一直陪伴着崇祯帝近四百年。 崇祯帝通过查办魏忠贤巩固统治,通过派遣太监出镇监视各地军政,殉国之时百官不见只有王承恩陪伴左右,可见崇祯帝一生始终离不开宦官。二、崇祯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崇祯帝执政初期,通过铲除魏忠贤势力获取民心,朝廷上下耳目一新,但是未过多久又重返倚重宦官的老路。根本原因在于,崇祯帝无力改变帝国夕阳的两大积弊:文臣,或不学无术、无济世之才,或朋党相争、排斥异己,或贪污贿赂、玩忽职守;武官,贪污成风,军伍混乱,欺瞒成习,武备松弛。因此,出于对文官不信任、对武官腐败痛恨、对党争无力制约,崇祯帝只能寄望于老祖宗留下的宦官制度,以求改变危疆日益衰败之状。崇祯六年二月初八日文华殿召对,崇祯帝曾对诸臣说道,“你们外臣果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内臣(《春明梦余录》卷48,都察院 提刑按察使)。直至国破身亡,崇祯帝临死之前把大部分过错归于众臣,正如遗诏所言,“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三、明末太监主持铸币的史实记载。 天启朝时,“凡钱谷衙门,边腹重地、漕运咽喉,多置腹心”(《国榷》卷88,天启七年十月庚申,贡生钱嘉征上言魏忠贤十大罪状)。崇祯四年(1631)九月,令司礼太监张彝宪钩校户、工二部出入,署名“户工总理”,其权视外总督,内团营提督(《明史 张彝宪传》)。崇祯年间派到各地的守备太监,一大职责就是监察、核对及筹措钱粮。“宣大山西三镇太监专务,初与蓟镇三协太监同,崇祯八年正月以后,专务更为监视钱粮、兵马、边墙、剿御、透贩等事物”(《杨文弱先生集》卷7《诸定监臣处分以免掣肘疏》)。因此,京师、南都及各地兵马驻扎处,都有可能太监主持铸币以保证军饷供应。四、崇祯朝太监铸造钱币探析 崇祯朝宦官监铸的钱币,除已经公认的京师铸造崇祯通宝背监二、监五外,南都铸造的崇祯通宝背忠、清忠,陕西布政司铸造的崇祯通宝背制、奉制和太平,也可能是太监主持铸造,笔者将逐一考证。 (一)京师铸币崇祯通宝背监二、监五。太监主持京师铸钱的最直接证据是《明史》所载,崇祯四年九月,令张彝宪钩校户、工二部出入,署名“户工总理”。京师铸造的小平钱(图1),面文楷书、光背,符合崇祯帝要求“勿刊户工局名”的历史记载。京师户工二部铸造的折二钱(图2),其面文与小平基本一致。但是,崇祯通宝背监二(图3),其面文与小平相异,与京师铸造折五钱却保持一致。监二、监五(图4)是太监在京师的铸币,徐云子先生在《“崇祯通宝”监二钱》【2】一文中也予以认可。“监”字之含义,可能代表内监,也有可能是奉皇帝之命监制之意。监二、监五其面文与户五(图5)、工五(图6)一致,均正楷,铜质金黄细密,工艺高超,铸工精美,书法应出自同一人之手,铸地也应在同一地。

图一 直径26.3mm 厚度1.3mm

图二 直径29.5mm 厚度1.7mm

图三 直径29.2mm 厚度1.5mm

图四 直径33.75mm 厚度1.9mm

图五 直径33.8mm 厚度1.85mm

图六 直径33.9mm 厚度1.95mm

(二)南都铸币崇祯通宝背忠与清忠。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称南都。直至明亡,南京保留一套中央政府机构,也有六部,并形成一套独特的南京守备制度。南京守备官员来自内臣(太监)、文臣和武臣三个系统,《明史》中,立传的南京守备太监就有郑和、钱能、蒋琮和张彝宪,而守备太监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筹措粮马军饷等重要物质。在南都铸币中,有大量的背工、户,但没有背监,这非常符合南都和京师铸币的区别,例如京师“工、户”二字不能刊于钱币背面,但是南都工户两部铸钱背面均刊“工、户”。因此南都太监监铸钱币也应该有背字,但为了与京师所铸崇祯背“监”字的区别,以其他文字代替“监”。笔者认为,崇祯通宝背忠、清忠极有可能就是南都守备太监所铸,理由如下: 一是南京守备太监的最重要职能是筹措粮马军饷,与京师一致也应有铸钱; 二是守备太监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监察职能,在明末动荡不安之际,时刻提醒文武大臣清正廉洁、忠于皇帝,寓意于钱币背文“忠和清忠”也非常合理; 三是背忠和清忠(图7、图8)面文一致,而且与最常见的崇祯背上户(图9)一致,极有可能是委托户部钱炉铸造。另外,崇祯通宝大名誉品、南都折二钱中最少见的勅二(图10),也有可能是南京守备太监所铸。古时皇帝的诏书、命令称勅,在南都能直接把“勅”铸造在钱币上的,也只有守备太监。

图七 直径24.8mm 厚度0.9mm

图八 直径24.2mm 厚度0.9mm

图九 直径24.8mm 厚度0.9mm

图十 直径约26.5mm 厚度1.2mm

(三)陕西布政司铸造的崇祯背制、奉制和太平。 前已述,崇祯一朝曾大规模派遣监视太监出镇,派遣内臣镇守陕西是这样记载的,“崇祯四年十一月,帝命太监李奇懋监视陕西茶马苑马”(《崇祯长编》卷52)。明“九边”防线中,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镇均在陕西布政司辖区范围,而且陕西是与起义军作战的大本营,四镇大量驻军需要很大的军饷开支,陕西布政司的出镇太监铸造钱币理所当然。根据钱币流通及出土情况,陕西铸造的崇祯通宝包括背官、上官下月纹、户、新、制、奉制、太平、榆等,其中制、奉制和太平可能是宦官监铸,理由如下:帝王的命令称制,如“制诰”,太监出镇,其监军、筹饷职权的行驶,就是依据皇帝的命令,能在钱文上称“制”、“奉制”(图11、图12)的,只能是出镇太监。崇祯通宝背太平(图13),一般是伴随着制、制奉出土,笔者认为,陕西布政司从崇祯二年起一直到明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陕西境内一直处于战乱,政府渴望“太平”,因此,“太平”可能是太监监铸的、体现崇祯帝“天下太平”理想的寓意钱。

图十一 直径25.8mm 厚度1.2mm

图十二 直径26.7mm 厚度1.52mm

图十三 直径26.0mm 厚度1.5mm

曾有文献把崇祯背太平列为地名钱,笔者不予认同,原因是,崇祯朝称“太平”的地名一在南都太平府,二在广西南宁府,这两地几乎没有崇祯背太平出土,而且当地流通崇祯通宝铸造风格及面文与背太平迥异,故背太平不可能代表铸地。王纪耕先生在《崇祯通宝泉普》也提到了崇祯通宝太监铸钱【3】,认为崇祯通宝背官、兵也是太监监铸。笔者不敢苟同,崇祯通宝背官在整个陕西布政司辖区各地均有大量出土,传世极多,顾名思义,更应该是陕西官局所铸;背兵毋容置疑,应是兵部在陕西的钱炉所铸。 另外,明北直隶经常出土的容弱版崇祯背二、南都铸造的崇祯背季等,也有可能是太监主持铸造,笔者将另文考证。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版,P171。
2、《“崇祯通宝”监二钱》,徐云子,J.江苏钱币,2008年第四期,P46。
3、《崇祯通宝“太监版”》,王纪耕,J.《崇祯通宝泉普》,P84-85。

莫桑钻是什么钻石 值钱吗

星月菩提108配饰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