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珐琅器皿是搪瓷缸,铁胎白釉。有据可考的珐琅起源于古埃及。6世纪时,嵌丝珐琅、剔花珐琅、浮雕珐琅、透光珐琅和画珐琅在欧洲相继问世。
蒙古人将珐琅工匠从西方带到元大都(今北京),珐琅就此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将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质胎体上,又叫“铜胎掐丝珐琅”,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达到巅峰,当时多用蓝色釉料,故而得名“景泰蓝”。
按原料划分,珐琅可分为“低温珐琅”和“高温珐琅”。
低温珐琅又名“鎏彩”,通常在40°C-100°C的低温烘烤,釉料是由树脂和添加剂混合组成的有机物,易加工和批量生产。它的颜色更加丰富,但牢固程度欠缺,时间长了容易脱落。
高温珐琅通常在500°C以上,釉料为各种矿物质,如石英、长石、方解石、青金石、孔雀石等。高温珐琅需要反复烧制,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颜色也更稳固。
有个例外,德国珠宝品牌华洛芙(Wellendorff)用的虽是低温珐琅,但技术过硬,设计实在美丽。
景泰蓝和接下来探讨的都是高温珐琅。
故宫珍宝馆中,除景泰蓝外,还有一种精美绝伦的“广州珐琅” ,多见于钟表。广州在古代是较早面向海外开放的城市,广珐的工艺与景泰蓝略有不同。由于长期与海外交流,广珐的釉料颜色和技艺均有提升。乾隆皇帝是富三代,他执政期间国库充盈,调了一批广州珐琅工匠进京,专门制作珐琅器,将技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图是景泰蓝和广珐在铜胎上的表现,景泰蓝颜色偏暗,广珐的蓝色更鲜亮且贴了整块银箔,显得珠光宝气。若将银箔剪得更细碎,会有下图的效果。
仅凭这点,不能说景泰蓝不好,因为景泰蓝一直保留传统复杂的工艺流程,手工掐丝后需要焊接,想将胎体处理干净也有难度,铜胎上釉后颜色偏暗,如果在黄金胎体上,景泰蓝的颜色会更鲜艳,还是金钱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现在的首饰胎体上的花丝是随主体一起浇筑出来的,没有焊点,可以处理得更干净,釉色自然鲜艳。
日本的七宝烧也是高温珐琅制品,与景泰蓝不同,它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釉料颜色有了新的改变,而且不做满花纹,器皿内部的胎体可以裸露,审美上更具有时代性。
欧洲新文化运动时期是珐琅首饰精品辈出的年代,空窗珐琅将昆虫翅膀表现得梦幻生动。
当代艺术家对珐琅首饰有了新的创造,像水粉画一样渐变的透明珐琅和半透明珐琅,在技术上已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