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
绿茶应该是我们日常中喝的最多的茶了。
真正的绿茶,原本也是带有白毫的。但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之后,大部分白毫脱落,再浸泡后为,便成了清新的绿茶。
杀青工艺:炒青茶,蒸青茶,烘青茶,晒青茶。
这其中,炒青是国内最常见的制茶工艺,根据茶的不同形状,又分成长炒青,扁炒青,圆炒青三种。在制作时,将新鲜的茶叶在120摄氏度左右的大铁锅中来回翻炒,以使得水分完全散失,茶身也变得绵软,以便做出不同的形状。
由于绿茶制作时不发酵,各种成分也得以保留得很好。
最有名的绿茶当属这三种:西湖龙井、碧螺春、
黄山毛峰
黄茶
黄茶类似于绿茶,只是在加工工艺中加入了一道焖堆渥黄工序的茶。通过焖堆的方法,促使茶叶中的多酚和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
制作黄茶最主要的工艺,称为闷黄。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遮盖,等待数十分钟至数个小时后,茶坯在水热的作用下产生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明亮的黄色。根据
黄茶种类的差异,进行闷黄的先后也不同,可分为湿胚闷黄和干胚闷黄。
黄茶浸泡后,呈现出黄汤黄叶。上好的黄茶,每根黄叶都在杯中立着,“如刀山剑硭”。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白茶
白茶是一种采摘后,不经过杀青或揉捻的工序,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不同于绿茶,白茶在加工中没有杀青和揉捻,茶叶表面的白毫得以保留,色泽银白,如同寒露白霜覆于茶叶之上,因此得名白茶。
白茶之名,最早见于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发酵程度仅比绿茶稍多。晒青是一道主要的白茶工艺,由于不沾烟火,白茶得以保持原有的清香口感。在晒青的同时,薄薄摊开于竹匾上的茶叶渐渐萎凋,这也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的制作是所有茶叶中最为自然的。比较出名的白茶,均出自福建东北部地区,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等。而比较有名的“安吉白茶”虽名为白茶,但实则是一种绿茶。
青茶
虽然名字和绿茶很像,但青茶并不是绿茶。而它的另一个名字——乌龙茶无疑是人们更为熟悉的。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
根据宋代《食货志》所载,乌龙茶的前身,是北宋时著名的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时任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著名书法家蔡襄,对北苑茶便情有独钟。他1051年时所著的《茶录》中提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
在北宋晚期,北苑茶已经发展出半发酵的制作方法:采下的鲜茶叶,须经过白天半天的时间堆放于竹筐之中。待得茶叶在筐子里摇荡积压,直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当时的茶人发现,经过积压之后,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泡制出的茶汤口感独特。他们便保留了这一制法,于是诞生出了青茶。
说到最著名的青茶,自然当属铁观音。铁观音原产于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发现于1723至1735年间。“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清朝乾隆皇帝认为茶叶形似观音,色重如铁,便赐其名为“铁观音”。
红茶
全发酵茶红茶怕是全世界最流行的一种茶了。
红茶的制作步骤,分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五步,相比于绿茶,红茶的制作多了一个发酵的过程。在发酵过程中,茶叶在空气中氧化,其中的茶多酚和单宁酸减少,并生成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芳香物质也随之产生。
因此,红茶的茶叶呈黑色,或黑中带有嫩芽的橙黄色。茶汤呈深红色,香气浓郁,。红茶的口感,少了苦涩味,因此味道更加香甜、醇厚。所以也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这可能是红茶流行于世界的一大原因吧
红茶的味道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因此能适应长途运输。这也是红茶能够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因。
依照制作工艺划分,红茶可以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其中小种又分成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其区别在于是否产在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也称拉普山小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红茶,相传所有红茶的都源自于它。现在很火的金骏眉,便是正山小种的一种。
祁门红茶和滇红则是功夫红茶的代表。将红茶切碎,就是所谓的红碎茶。比如我们在超市随处可见的“立顿”红茶,就是红碎茶的一种。
最好的红茶并不产自中国,而是在印度的大吉岭,这与其他茶叶的最佳产地都源自中国不同。虽然大吉岭红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红茶,但其最初的品种,依然来自于中国安徽。
黑茶
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所谓后发酵茶,是指陈放茶叶数个月或数年,让其中的麹菌发酵后制成。黑茶泡出的茶汤颜色,呈黑褐色且混浊,因此得名。其生产历史非常悠久,已有四百年历史。
根据《甘肃通志》所记载,黑茶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御史陈讲的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