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大全网

篆刻入门:探索篆刻技法的奥秘

12-30

篆刻入门:探索篆刻技法的奥秘

篆刻学习,一旦进入实质性学习,首先遇到的就是技法问题,所以,需要在学习之初就将篆刻技法这件事理清头绪,今天就说这件事。

篆刻是文字的艺术,又加上清代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似乎篆刻跟书法关系非常紧密;篆刻又要在较小的空间里布置相应的内容,又需要“缩龙成寸”,“纳须弥于芥子”安排好章法,从这个角度看,似乎篆刻跟绘画的关系又非常紧密;再想想篆刻是要拿起刻刀来对石料进行镌刻,似乎它又跟雕刻是近亲。可见,篆刻实在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那么,要论及篆刻技法,就一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怎么理出头绪呢?

且一步步来。

一、篆刻技法自成体系

以前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篆刻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字法、篆法对应书法,章法对应绘画的画法,刀法对应雕刻方法,只要分别从书法、绘画、雕刻里学习相应的知识,就可以平移过来,对照着应用到篆刻中来,就可以满足篆刻的需要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必要再专门讨论篆刻技法了,分别去学习书法、绘画、雕刻就好了。但显然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在肢解篆刻技法。

分别说一下。

比如字法。从战国玺到秦印汉印,特别是秦汉印,所有印章里的字体跟书法里的字体是两回事,秦印里的摹印篆和汉印里的缪篆都是跟日常书法里的文字不同的两种字体,如果拿书法里的字法用以作为篆刻里的字法是行不通的,甚至在那个时代也是违反制度的。书法里的篆书字体与篆刻里的字体是平行关系,他们都源于篆体文字,但又各有特征。

(秦代皇帝信玺封泥)

注意看上面的“皇帝”二个字,再看秦小篆里的样子:

(秦小篆)

区别明显,一个方正安祥,一个舒展流畅。把它们换换位置,显然不行。书法替代不了篆刻,篆刻也替代不了书法。再比如,我们拿汉篆里的字与汉印里的字再比较:

(汉篆《袁安碑》局部)

(汉印“司马纶印”)

(汉印“假司马印”)

显然,我们只看“司”字,汉篆里的“司”是潇洒飘逸的,汉印里“司”是敦厚工整的,不一样。

篆刻鼻祖、也是篆刻教育最早的倡导人吾衍在他的《三十五举》里既重视篆书的字法,又强调写印的字法,甚至都占了较大的篇幅,吾大师是早就认识到这个道理了。(关于《三十五举》的详细说明,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三个小布丁”里,看我早先的文章。)但因为书法中的篆书和篆刻中的篆书毕竟都是以篆体文字为基础,必然相近,但相近并不等于相同。

至于绘画,则更容易明白,一幅动辄几尺的绘画作品,与寸许的篆刻作品,或能会有章法上的相通之处,比如聚散、疏密、呼应等等,但限于形式,绘画的章法在篆刻中并不能完全照搬。曾经有很多篆刻理论里讲明,要想篆刻做得好,绘画这一关是必须过的,因为章法这一条从绘画里吸取的东西会很多,很多归很多,但并不等同,我们在这里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篆刻水平很高的人去学中国画,是不是也会因为章法上的能力影响到进步的速度呢?

我猜想,一定会,毕竟二者相通。但相通归相通,并不等同,可以互相影响,技法上却不能照搬。

再说雕刻,当然两者都是拿刻刀操作的艺术,但也有区别。二者都通过刻掉石料上不需要的部分做为艺术创作的方法,但雕刻是为了创造空间实体,而篆刻是为了最终钤盖的平面效果,这显然是不一样的两门艺术,雕刻艺术是要欣赏刻完后,留下来的实体具象,而篆刻中刻刀留在印石上的具体痕迹并不影响篆刻的欣赏价值,它要通过钤印才能在印蜕中获得审美意义。

就仅拿刻去石料这一点来说,雕刻其实是要欣赏者观看留下的部分,大致是石料减少的艺术,比如雕刻的人物。而印章不是,对于朱文来说,镌刻动作是减少,最终看朱线,对于白文来说,镌刻动作是增加,最终看白文,与雕刻完全不一样。

但雕刻也是驱刀,篆刻也是驱刀,二者也有很多相通处。

综合以上各条,不管是书法、绘画、雕刻,他们的技法都在某种程度上“平行”于篆刻技法,可以互相影响,但却并不可互相替代。

目前任何一门艺术的技法,都不能完全替代篆刻技法,因此,篆刻技法完全自成体系。

二、篆刻技法的内容

既然是独特的,自成体系的,那么,篆刻技法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哪些呢,先列出来一个大纲:

1、字法。篆刻的字法是如何选择和使用篆体文字的方法和原则。篆刻用的主要字体“篆字”,因为自秦而后,篆书已经脱离实用,要学习篆书,对于现在的篆刻学习者,几乎相当于是要学习一种崭新的文字,这种文字以前可能见过,但却不认得,或者只仅认得少许的几个篆字,而学篆刻,字法包含的内容还很具体,很细致。

(查字典,解决字法问题)

比如:要通过查各种各样的篆刻字典和其他字典以保证字的正确性,写错字的篆刻作品很多情况就只能重磨再刻;要通过翻查字典尽可能找到风格统一的字体呈现在同一方印章里,以保证印文内容统一得体;要尽可能选择符合人们审美需求,更典雅的文字入印;要接触各种入印文字,甚至还要打通他们的气息,在同一方印中加以应用,而涉及的文字又很庞杂,有入印文字缪篆、摹印篆、小篆、还有其他非入印文字(金文、权诏、碑额、镜铭、瓦当)的入印问题,还有其他非篆书体系文字比如隶、楷、行、草书的入印问题,甚至还要打破文字和非文字(肖形、花押、纹样)的入印界限。

2、篆法。

确定了入印文字,字法解决了它的正确与否,篆法来解决它的妥与不妥,美与不美。

篆法当然以字法为基础,同时参照篆书的艺术特点,根据印章的表现需要,对选定的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处理,是一系列技巧和方法的总和。

(看印谱,学篆法规则)

这个阶段似乎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过去的秦汉印章、名家各流派印章,书法中的字法原则,都可以拿来参考,艺术操作性强,因此,篆法这一层,决不是查查字典就能解决的问题,可能要篆刻学习者下大功夫,长大见识。

3、章法。

其实章法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篆刻的章法是指入印文字的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原理。说起来好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甚至有的初学者认为章法问题是篆刻学习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既然是讲章法,那么篆法确定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就不能是码算盘珠子,就需要变化,不变化,印面效果就会呆板,会死气沉沉。但又不能变化过度,又需要保持和谐,与上一条结合起来,简直就是需要这些文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思考印谱,学习章法处理)

篆刻章法这一块,需要解决的技法难题很多,比如:入印文字的重整,上面说了,不是堆在一起就可以了,需要重整;要对入印文字的位置进行经营,占地多占地少,占地比例,在什么位置;要注意入印文字的虚实关系等等,实在内容丰富。

章法这一块,可能又需要一些绘画知识的引入,绘画又是大科,这算是难点。

4、刀法。

刀法就是如何用刀的方法和技巧。像一门武功的招式。

(苦练刀法)

但似乎刀法的问题并不简单,就是把招式记下来就可以了?不是的,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关于刀法的论著了。冲切披削,简单的几个字,学问好大。

5、做印。

完成了以上四点之后,似乎印面就完成了,但某些想要的艺术效果可能还没有出来,于是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对印面进行处理。

(跟名家学习“做印”)

文彭刻完章装在木盒子里,让书僮不停地摇,然后再拿出来看它的碰撞效果,陈太学干脆刻完印之后,扔到地上让它随意碰撞,出来啥效果就是啥效果,后世的吴昌硕来楚生等大师,更是把做印当成篆刻的必修学问,初学者不能忽略了这一条,而这个学问似乎牵涉又很广。

6、边款

印面的事全部解决了,没有边款,就不是一方完整的印章,像写了一幅字、画了一幅画没有落款,因此又需要学习怎么刻边款。

(仅边款就是一个大体系)

如何刻边款,刻边款时有那些注意事项,又都是专门的学问,初学者在完成印面学习后,又要在印边款方面再系统学习,边款的知识,边款的镌刻,又会接触到与书法、与刀法紧密相连的一大堆书法、碑刻等理论,难度也不小。

7、钤拓。

不管是参展,参赛,自己收藏,送人观赏,篆刻的表现形式,大都是以印蜕形式实现的,那么,就又需要篆刻初学者知道如何钤拓,处理不同材质的纸、印泥的关系,注意不同的墨、拓包、棕老虎、拷贝纸等材料的特性,看似简单,但也独成体系。

本文算是对篆刻技法列了个目录,后续再陆续对照展开说。

(【布丁说篆刻】之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玻璃种冰种翡翠原石

玉石种类名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