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弋文本版图片来自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几万年前的平顶山鲁山地区,是否是一片被鸟兽虫鱼占据的“无人区”?闻名于世的南阳独山玉,最早制作工艺起源于何时?考古工地上干活的为啥都是包头巾大妈而并非考古学者?这些看似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如今都有了答案。
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三门峡市开幕,除了来自全省各相关省辖市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参会外,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参加了会议,210余名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对在2020年河南考古所获得的成果进行交流总结。
在几万年前的鲁山先民们都住在哪儿?
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平顶山市鲁山县,地处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如今是一座拥有78万人口的繁华小城。
正是这座繁华小城附近,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群居。12月14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从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考古人员在鲁山地区发现了旧石器遗址。在此之前,平顶山地区仅有庄科洞、张湾两处旧石器遗址,这些旧石器地点的发现填补了鲁山县境内没有旧石器遗址的空白。
据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鲁山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清坡介绍,发现于鲁山地区的这片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有40处旷野遗址和60个洞穴。他告诉记者,在旧石器早中期,还没有房屋的概念,先民们大多选择逐水而居,所以在调查初始阶段,他们都是沿着河流跑,发现了许多旷野遗址。
“今年4月,我们发现了几处有人类居住痕迹的洞穴,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了洞穴专项调查。”赵清坡说。
这60个洞穴,集中在三县交界处大约有46个。为了寻找它们,考古队员每天爬山,为此单位还特地配发了登山设备。在46个洞穴中,其中36个有堆积,能够继续做深入工作的仅有10个,在其中的4个洞穴的地表采集到化石、石器等重要线索,此外,还有一些人类的碎头骨。
在调查发现的洞穴里,考古队员采集到了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多数非常破碎。“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鲁山就已经有了人类聚集。”赵清坡说。
中国最早的独山玉制作起于何时?
作为四大名玉之一、原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因其斑驳陆离的色泽一直颇受人们喜爱,日前,入选“考古中国”的南阳黄山遗址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大型玉石生产基地冲上热搜,引起了人们关注。人们意识到,原来早在5000多年以前,南阳人就掌握了玉器制作工艺。
独山玉的制作历史仅有5000多年吗?12月14日,在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马俊才爆出猛料,在该遗址的汉墓下发现了一处仰韶早期玉石工匠墓,据了解,这个工匠墓所在的墓群是屈家岭文化时期最高级别的墓葬群之一。
在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独山玉原玉石料。马俊才表示,可以明确地说,早在近7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掌握了制玉技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黄山遗址进行了连续性主动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近1700平方米,已发掘深度1至2米。
在历时两年多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与玉石器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经烘烤式”建筑3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活动面多处、保存较好的玉工族群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瓮棺葬73座,汉墓15座。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钻、刻刀、磨墩石质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说明黄山遗址是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器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大遗址。
有趣的是,考古人员还在该遗址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所谓“前坊后居”,就是前面是制玉作坊,后面则是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有点像今天的一些商品门面房,也还原了古人制造玉器与生活的原始场景。
考古工地的工人为什么都是包头巾大妈?
在国内绝大部分考古工地,负责考古现场采集和发掘的人几乎都是包着头巾的大妈,原来,她们就是附近村落的居民,来现场给考古队干活的。
昨天,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雇用附近村民负责考古现场采集发掘的景象在未来或成历史。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院长王伟浩告诉记者,9月25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文物保护考古学院,这不仅在全省是第一家,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