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石头几乎无处不在。而每个古文明几乎都经历过以石头为工具的“石器时代”。
考古学者认为,与地中海区域文明发展的“石器、铜器、铁器”三期论不同,中国上古文明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萌发了一个独特的“玉器时代”。
那时在中国的土地上,渐次出现了大量以玉石制成的礼器。玉器成为中国上古礼制的核心,是天地、自然力量的象征。先民们奉玉为尊,以玉为美,将玉石视为“神、德、美”的化身。
▲玉龙 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玦形龙 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虎头 肖家屋脊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那时开始,玉石崇拜便串连起华夏文明从萌芽到形成的漫长历史,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基因,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塑造着我们的文化和思维。
古人常以玉比德,用玉来形容美好的品德或事物。比如,形容人的相貌,有“如花似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形容人的品德,有“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浑金璞玉”。汉字中,表“珍宝”的字也大多从“玉”从“王”。
▲《说文解字·玉部》(大徐本);「玉」字《说文解字》篆形作「王」;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sāi,谓角外皮滑泽者)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jié,本意:修整、修饰,衍义:同“洁”,干净)之方也...”
所谓五德,即指玉石的五个特性。
在古人心目中,凡具有“温润的光泽、致密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坚韧的质地、瑰丽洁净的色彩”的美石,都可被认为是玉。
因此中国古代玉石内涵较为宽泛,广义上的玉,不仅包括和田玉、翡翠,甚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玛瑙等彩石玉。
中国玉石开采历史十分悠久,若从源头算起,我国有近七千年的用玉历史,是当之无愧的“玉石之国”。深厚的玉石文化,更是华夏文明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标签之一。
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写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玉,质美、色美、触美、音美,祥和温润,仿佛带着天地的灵气。人们喜欢玉的气质,认为玉有“内外合一”之灵性美,于是崇玉、爱玉、赞玉、赏玉、佩玉、藏玉。
玉,从自然而来。在山峦巨石之间,凝固着一小块温润纯净的美玉,其荧透皎皎的玉质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手笔,映照着山川河流之美,也映照着东方文明崇敬自然的底色。
❖
约七千年前,先民们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把难得的美石制成装饰,点缀自己,美化生活,由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时至今日,莹泽雅致的玉仍为国人偏爱,崇玉、赏玉、佩玉之风依旧兴盛。
观复博物馆以玉石灵秀自然之美,结合三件馆藏文物元素,甄选高净度青白玉原料,推出了「金鳞通天·一生如意玉牌」
玉牌以馆藏【清乾隆 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为形状来源,以馆藏【清康熙 矾红鱼化龙纹笔筒】【清代 铜鎏金普贤菩萨】为纹饰灵感,以温润细腻的青白玉为原材料,设计制作而成。
青白玉,颜色介于白色和淡青色、淡绿色之间,色泽润,品质优,是中国古代玉器尤其是清代宫廷玉器主要的玉石原料。
玉牌选取优质纯净的青白玉料,使用难度更大的高浮雕工艺,将纹饰刻于玉料上;所雕龙纹栩栩如生,所雕菩萨端雅祥和,整体图案饱满自然,线条清晰流畅,玉质柔润光滑。
玉牌顶部的如意云头纹与手工编织绳上的南红珠子相呼应,“红”运当头,寓意吉祥。
“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玉石是自然的精华。而玉饰之美是工艺的美、创造的美,也是自然的美、东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