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大全网

江苏丹阳市练湖历史回顾与现状探讨

02-26

江苏丹阳市练湖历史回顾与现状探讨

练湖

五湖四海,你知道是哪“五湖”?

中国古代位于今江苏丹阳县城西北的利用环山抱洼的地形条件,筑堤围成的人工湖泊。又名练塘。

晋永兴年间(304~306年)陈敏据有江东,令其弟陈谐主持修建。

练湖面临江南运河,在历史上具有调蓄山洪、灌溉、济运等作用。东晋又叫曲阿后湖,南北朝时周围号称120里,唐代又叫丹阳湖,为豪民逐渐垦占,到永泰二年(766年)湖堤周长40里,中有东西向十四里的横堤,分湖为上、下两部分。韦损主持重开为80里,复修斗门等,当时放水济运河“湖水放一寸,河水长一尺”。备注练湖是长条形人工湖,有十万亩,从今天的延陵镇到丹阳市区34里路,唐代权德舆时候,练湖的长度就这差不多。上练湖边际在今丹阳市西侧。

南唐昇元五年(941年)又大修斗门堤堰。北宋曾两次大修。湖北设分洪堰坝,节制山水入湖流量。西南堤上设斗门、石、涵洞、挖制蓄泄。后此由于建筑物损毁及占湖为田,不断维修改建。大约南宋规模稍大的浚湖及修建筑物不下五六次,当时仍称湖周长40里备注:比唐代的面积缩小了一半

元代疏浚不下三四次,明代不下六七次,清代不下七八次,民国时也有。明清时也以济运为主,有“七分济运,三分灌田”之说。历代经常维修管理,斗闸的启闭、湖堤的养护、湖水的调节运用,均有成规定制。湖禁极严, “盗掘者罪比杀人”。但元明以后,由于淤积和围垦,湖身还是逐渐浅狭,作用也逐渐缩小。

明末清初,上练湖围垦殆尽;清末,下练湖也大部被垦辟为田。1949年以后,整治了古练湖周围的农田水利,开发建设为综合发展的国营练湖农场。备注:时至今日,几十年的过度开发,练湖十万亩水域或已全部成为良田、开发区,唐代的景色都只在诗人的吟诵中了。

练湖——丹阳的历史名片

展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的“练湖遗址”照片

在丹阳的历史上,练湖和丹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作为江南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练湖对丹阳及周边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个历史名湖,练湖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对提升丹阳的知名度,扩大丹阳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解放后的国营练湖农场在科学种田、水稻育种、畜牧与水产养殖上多次受到省和国家的表彰与嘉奖,为这个虽不存在的历史名湖留下了新的辉煌。今天,我们如何打好用好这张历史名片,让这个历史名湖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在丹阳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备注:现在政府想到了象常州尚湖一样,退田还湖,恢复历史文化古迹和江南美景。


一、练湖是江南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

练湖和国内其他名湖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湖,而是人工湖,是1700多年前西晋初年为解决丹阳一带的水患和农田灌溉而修的一项水利工程。据史料记载为“西晋广陵相陈敏令弟陈谐遏马陵溪水以灌云阳”。《丹阳县志·水》载:练湖形成时“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时周长40里,面积10.3万亩。唐代,刺史韦损扩湖为周长80里。本是一项水利工程的人工水库,却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人工湖泊。由于当时丹阳史称曲阿,故被称为“曲阿后湖”。而后又叫过“开家湖”、“丹阳湖”。练湖的形成,使丹阳及周边的丹徒、武进、金坛等数县的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从而使以丹阳为中心的江南一带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全国经济中心逐渐向江南转移,而政治中心却仍在北方,封建王朝每年都要通过运河转漕大量的东南之粟,大运河便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南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通大动脉。练湖紧邻大运河,处于江南镇江至常州之间,由于这一带地势较高,丹徒、丹阳地段运河常常因水浅而使漕运受阻。据历史记载,隋炀帝的四重龙舟就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要使这样的龙舟能够通行无阻,运河河宽、水深、弯曲半径等方面必须满足其要求。由于练湖是人工湖,湖底较高,和大运河仅一堤之隔,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以练湖之水,济漕运之厄,不失为高明之见”的重大举措。

到唐朝时,对练湖的管理逐步纳入官制。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转运使刘晏分官吏主管练湖。唐永泰年间扩湖蓄水,禁筑湖堤和滥垦湖田。于旱时引湖水注入河中。“禁引灌,自是河漕不涸”。并对练湖用水管理极严,明令“盗决(泄水)者,罪比杀人”。严禁豪强耕湖为田。在唐引湖济运的基础上,宋朝时对练湖更是多次整治。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先后三次浚治练湖,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用工126397个,耗米8800石,耗钱21314800。北宋是中国船闸大量出现和使用的年间,在镇江修建京口闸。北宋167年间对练湖浚修三次。南宋152年间对练湖浚修8次。宋代是练湖济漕功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年代,“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也是运河漕运最发达、最繁忙的年代。元统一中国后,虽然政治中心由宋代都城汴京(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迁到北京,但当时经济中心仍在江南,尤其是粮食主要取之江南。元朝为加强对练湖的管理,增设湖兵(最多时达100多人),专门管理湖水和修筑湖岸,并委任镇江路达鲁花(官名)协管练湖,同知(官名)掌练湖斗门之启闭。

明朝时期,北方对南方的财赋依赖愈重。明代继承唐宋遗法,借练湖蓄水济运,对练湖济运工程多次迭加修治。明建文三年(公元1421年),由镇江知府刘辰主持,全面整治练湖,政府还颁布禁令,严禁豪民侵吞湖滩。弘治、嘉靖年间,曾多次处置侵湖活动,退田还湖,以利蓄水。明万历年间,郡守吴伪谦,在练湖中修埂一座,隔湖为上下,埂上建闸三座,以领上湖之水渐达下湖。下湖与运河联接处,又建闸三座,石跶一座,用以调节运河之水。并立“钦依湖禁”石碑。元明期间,侵湖与复湖之争便不断涌现,为保持练湖对运河水源的供给,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从采用“验亩加税”的经济处罚到实行严刑峻法,依律处治,轻者戍边远,重者下死狱。这些措施的使用,对侵湖活动有所遏制。

清代,因练湖蓄水逐渐减少,济漕功能日趋减弱。尽管清政府对大运河和练湖的整治极其重视,采取诸多对策,但运河阻塞,漕运衰落的总趋势终难避免。同时,由于练湖水源减少,滩涂大量出现,加上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影响,不能正确处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更谈不上生态平衡的长远发展。康熙十九年,吏部长官张鹏与江苏巡抚慕天颜以“裕固便民”为由,上奏将上练湖改为农田增加农业税收。此例一开,众皆效尤,下练湖也相继被吞食,练湖水面更加萎缩,运漕水源枯竭。康熙46年,康熙圣驾南巡,有官民申奏练湖垦殖之危害,修复练湖之利是。康熙听之有理,逐下旨恩发钱币,开发练湖以资漕运。我县名人汤展文,力主废田复湖,乃著《复练湖议》数篇,为邑中巨蠹汤国相等所恨,暗中与镇江府署徐士起勾结,造匿名贴谤毁之。不久汤展文被捕于焦山僧舍下之丹徒县狱。后上书华州杨英山先生得以平反出狱。汤展文出狱后,适逢朝廷捐资复湖,又继续为湖事奔走,并作《练湖歌叙录》记其本末。康熙47年,我县乡绅及滨湖居民为感谢皇上赠银复湖之恩,在下练湖湖心高岗处筑墩修亭,以示纪念。苏州太守陈鹏年条书“万世永赖”四字制匾挂于亭中,这便是有名的“圣恩亭”及以后的“湖心亭”之由来。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在练湖黄金坝及东岗筑堤蓄水,固圩2880丈,增减水石坝,改27处古涵洞为水门,新建石闸一座,对蓄水、泄洪、济漕设施作全面的调整和综合利用。“漕运民田,咸臻利赖”。另外,还改造和迁移了张官渡闸。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和江苏省政府也十分重视练湖这一历史上江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民国25年(1936年),由省水利厅主持修建了练湖五孔闸。练湖五孔闸的修建对练湖的蓄水灌溉和济漕及丹阳城边水系的维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丹阳水利工程的形象代表,其宏伟壮观的闸身和开闸放水时的轰鸣为古老的练湖又增添了一个著名景点,成为丹阳不可多得的又一旅游资源。

翻开清朝版、台湾版及练湖农场先后编印的《练湖志》,看看史志上一篇篇关于练湖整治、重修后的“碑记”。我们就一定会感受到,练湖不仅是历史上江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而且有着灿烂辉煌和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丹阳不可多得的最重要和最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国36年(1947年),由于铁路公路的发展,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加上航道疏浚,练湖济漕功能全面退化,又由于湖面日益萎缩,中纺实业总公司束云章先生申请垦殖练湖,建起了江南最早的农场, 以此揭开了练湖新的一页。

二、练湖是运河文化带的历史名湖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封建社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贯通后,对运河两岸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加速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原先相对落后的江南很快发展为国家的经济依赖及文化先导地区。城以水兴,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独特的运河经济带、运河城市群、运河文化带和运河风光带。练湖就是大运河经济带上的重要水利工程,是运河风光带上最典型的江南水乡代表,因而逐步成为运河文化带上的历史名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播放《话说运河》历史专题片,其中在谈及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中,提到运河文化带最著名的几大历史名湖时,其中就有练湖,并把练湖与太湖、洪泽湖、西湖、玄武湖等相提并论。在讲到消失的练湖时,陈铎那苍劲有力、深沉而饱含惋惜之情的话语,至今还深深地留在笔者耳边。

《幼学琼林·卷一·地舆》中有这样一段:“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五湖”。这里的“润州之丹阳”就是指镇江之练湖。中国人喜欢用“五湖四海”和“三山五岳”来表示中国之博大。《幼学琼林》是明代以后儿童入学的必读课本,可见练湖当时在天下的知名度和其独特地位。应该说,此时之练湖,不仅是丹阳之历史名湖,是江南之历史名湖,也是国家之历史名湖。

练湖作为历史名湖,不是因为其水域之辽阔,不是因为其地势之险峻,练湖之所以成为我国的历史名湖,除前面提到的它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对大运河的漕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形成湖泊后,逐渐展现出来的秀美水乡田园风光,从而成为江南水乡文化和田园文化的杰出代表。又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毗邻大运河,又处于江南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镇江、常州和苏州之间,交通便利,故而吸引了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包括帝王将相到此游玩观赏,从而又引出许多名人轶事,千古诗词歌赋,为练湖的兴旺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和放大效应。

在古代帝王中,从南北朝的齐、梁帝王,宋文帝刘义隆,到清朝的康熙、乾隆,都多次驾临练湖。尤其是乾隆在六下江南中,曾两次驾游练湖,并即兴赋诗,留下千古佳话。一个多次受到国家帝王重视并光顾之湖泊,在国内大湖泊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在文人墨客、官宦将相中,有南朝的颜延之;有唐朝的李白、陆游、许浑、李华、权德舆;有宋朝的杨万里、陈东、陈师道、苏庠、葛胜仲;有元朝的萨都剌、宋褧;有明朝的姜宝、张珍、丁鸿阳;有清朝的王士祯、彭澧、徐锡麟、於震、孔尚任;有近代革命志士彭炎等一大批诗词名家、文豪名士。尤其明清时期,游练湖、歌咏练湖的诗词达到极盛,几十位诗词文豪留下了近百首脍炙人口的优美诗词歌赋。一个历经千年以上被历代名人讴歌赞美之湖泊,在中国湖泊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长达1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练湖兴废变迁,留下了相当多的碑记碑刻,并先后留下《练湖志》三部,从而使并不壮观的练湖这一人工湖跻身我国湖泊志上的历史名湖,并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对丹阳而言,练湖不仅带来运河文化带上的历史名湖的光环,更重要的是它是丹阳人农田水利之受益者,更是丹阳人游玩消闲的后花园。城以水兴,丹阳城的发展无不和练湖的兴盛紧紧相连。练湖的蓄水灌溉功能,使丹阳的农业有了相对稳定的水利资源;练湖对大运河的济漕功能,使丹阳为历朝历代帝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倚重,从而大大提升了丹阳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

练湖优美的水乡田园风光,是丹阳人消夏避暑之胜地,练湖丰富的水产资源更为丹阳人灾荒之年救灾之依托。练湖及周边村庄经湖滨居民和丹阳人的加工提炼,使神话般的练湖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更加深了练湖文化的丰富内涵。如关于练湖起源中的“金脸盆”的传说,丹阳封缸美酒的传说,练湖24景及道人墩、湖心亭等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梅子与丁郎”的故事成为丹阳最美的民间故事;张官渡、龙城、东岗、居安、花园村等许多村庄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传说故事,这在中国乡村中也是不多见的。

在下练湖湖心岗地——湖心亭到清代更是名气极盛,先后建有圣恩亭、文昌阁、关帝庙、刘猛将军庙、练湖书院,并有纪念为整修练湖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等的活人祠堂等。当时的湖心亭,楼阁亭榭辉映在碧波如练的湖水之中,百年的古黄杨参天繁茂,在丹阳人心中无疑是一处人间仙境。民国时期在湖心亭之东,西门古运河边,由省水利厅主持修建的气势恢宏的练湖五孔闸,傲立湖岸。开闸放水时溅起的巨浪水花及发出的轰鸣声至今还深深留在老一辈丹阳人的心中。遗憾的是练湖这些名胜古迹在历史的变迁动荡中,或毁于战火,或毁于人为的破坏,给丹阳人留下了无数的遗憾。

三、练湖在近现代史上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光辉业绩

在近代,丹阳人最值得光荣和自豪的莫过于在抗日战争初期,丹阳人民在管文蔚领导下组织起抗日自卫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新四军贯彻党中央关于新四军东进北上伟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功绩彪炳千秋。而在抗日自卫团中有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就是韦永义、朱廉贻组织发动起来的练湖六乡抗日自卫团。韦永义、朱廉贻后来都成了新四军挺纵的重要领导骨干。

在挺纵随新四军北上以后,练湖又成为新四军从茅山根据地至苏北根据地地下交通线上十分重要的基地和中转交通运输站。不仅有交通员数名,并设有张官渡地下交通站,在1940年6月为新四军巧渡大运河,通过沪宁线做出过重要贡献。地下交通站负责人张九宝1943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英勇不屈,壮烈牺牲。

解放后,练湖农场即成为新中国在苏南最早的国营农场。练湖农场成立后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很快发展成为国家级稻麦原种场,并在农业机械化、科学种田和畜牧、水产养殖等多方面为丹阳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杰出的示范作用,多次受到省政府和国务院的嘉奖。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如王震、陈慕华等先后到练湖视察指导工作;国际友人包括国家元首也多次到农场参观学习;更有一批像陈永康等国内知名农业专家在农场从事科研和技术指导工作。农场还先后受国家和省农业部门的委派,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到非洲友好国家指导水稻种植和医疗服务工作,为丹阳人民争了光。“文化大革命”期间,省委“五七”干校六大队来到丹阳,一大批省直厅局级领导在练湖下放劳动,对练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练湖农场勇于解放思想,较早地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主动接轨地方经济,主动把农场融入丹阳板块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大潮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艰难改革,加快农场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使农场经济发展与丹阳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农场在2006年整体划归丹阳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练湖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划归丹阳后,练湖的整体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丹阳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纵观练湖形成后1700余年间练湖与丹阳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历史上丹阳城区呈螺旋式向东南发展,但丹阳的根基在西门。西门曾经是丹阳历史文化发展的起点,而西门外的练湖则是丹阳历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中国古代城市大多以水兴市,居水而建,因水而兴。练湖的形成和大运河的贯通无疑对丹阳从一个小村镇逐渐成为一个江南名城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练湖是丹阳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瑰宝,丹阳因练湖而富饶,而美丽,而闻名天下。如果说丹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练湖无疑是丹阳历史上具有珍贵价值的一张历史名片。

一个城市没有经济的繁荣就没有活力;一个城市如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无疑会失去灵魂,以练湖为代表的丹阳水乡文化和以六朝石刻为代表的六朝文化是丹阳人民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丹阳人民永久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练湖是丹阳人的一个梦,我们需要“齐梁皇帝故里”的美誉,我们更应喜爱我们丹阳人千百年来自己创造的练湖水乡田园文化。这就是我们丹阳人练湖情结的历史根源之所在。

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苏州有太湖,南京有玄武湖,我们丹阳人应该自豪地说:“我们丹阳有练湖”。

参考资料: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利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


结语:唐代丹阳湖【练湖】,周长80余里,上练湖在北侧,今丹阳城西门,上练湖在延陵镇,古丹阳城外1里处。

唐代练湖大概区域

七彩神仙鱼蓝色系品种名称

贵宾犬的图片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