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4-10 09:15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茶香百里醉。3月末,一场碧螺春炒制直播在线举行,众网友跟随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深入苏州洞庭东山,领略一味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名茶——碧螺春。
层林叠翠“花果山”
碧螺春,古时又称“吓煞人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每年春来之时,更是无数茶友翘首以盼必尝的春味。《吴县志》大事记中记载,“三月十四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抵姑苏。至虎丘、华山、东山、太湖等地巡视,赐‘碧螺春’茶名。”碧螺春从此闻名于世,成为清代宫廷的贡茶。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洞庭山。洞庭山有东山与西山之分,东山伸进太湖半岛,西山则是太湖上最大的岛屿,两者隔水相望。碧螺春,以洞庭东山产之为佳,施跃文的茶园正坐落于洞庭东山。
满目郁绿,果树、茶树高低错落。沿着曲折山路深入施跃文的茶园——群体小叶种种植示范基地,茶树及腰高,芽头丰富、细嫩。板栗树、杨梅树、枇杷树、橘子树等绕茶树生长,生机盎然。
“洞庭山其实就是一个花果山。”施跃文说,茶果间种是碧螺春茶园一大特色。茶园套种果树,既可以增加老百姓收入,也可以为茶树形成天然遮荫效果,让茶汤品质更为清甜。茶吸果味,果窨茶香,茶果间种也能为茶树增添花叶、果实香气,从而使碧螺春有了区别其他绿茶的最大特点——茶香中氤氲不散的花果香。
碧螺春采摘十分讲究。施跃文介绍,采摘分为“一芽一叶”和“芽头”两种类型,茶园的采茶阿姨经常手挎两个篓子分别采摘。今年受寒潮影响,施跃文说:“好茶要向后推迟了。”
茶香氤氲“碧螺世家”
从茶园驱电动三轮车前往施跃文工作室,洞庭山景在眼前层层映现。历时数分钟抵达“苏州市东山跃文茶叶专业合作社”,荣誉满满的墙壁在进门处予人震撼,一幅碧螺春家族传承图谱在墙上展开。
施跃文出生在“茶王”世家。曾祖辈专门采制碧螺春进贡朝廷,被称为“碧螺老人”;祖母周瑞娟15岁时已是全村出名的炒茶姑娘,曾为朱德炒过茶,因炒茶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施跃文8岁起,跟着奶奶周瑞娟炒茶烧火,一年熟练掌握技巧;12岁能帮奶奶做难度颇高的碧螺春“搓团”工序;17岁开始独立做茶,闻茶味即能识别火候。
2004年,施跃文在首届碧螺春炒茶能手赛中获第一名,从此获得“茶王”称号。
2011年,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施跃文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近40年与茶相伴,施跃文对碧螺春的热爱与使命感不断加深。在机器走进茶行业慢慢取代手工的现代,他始终坚持世代相传的纯手工制茶。
炒揉结合“打太极”
走进施跃文的制茶空间,长长短短、碧绿鲜嫩的“一芽一叶”正摊在桌面上经受挑选。施跃文说,工人们早晨四五点钟上山采摘,中午12点回工作室一一挑选,剔除余叶。
在加工区域,十口铁锅接连排布。一墙之隔,锅体连接柴火灶。施跃文的女儿施影正在灶前烧柴备火,灶内噼啪作响。施影介绍,烧柴所用枝条,全都来自茶园果木。“炒茶,七分烧火三分炒。”施影跟随父亲炒茶烧火已有20多年,她说,炒茶进行到不同步骤,需采用不同火温,这很考验掌火人的经验及与炒茶人间的默契。
一抔茶叶撒下,鲜叶在300℃铁锅里发出细微哔啵声,施跃文的制茶正式开始。扬洒、盘旋,茶叶在施跃文的手与锅间舞动着,翠气缕缕。
杀青、热揉,施跃文掌心火红,额头渐潮;搓团、干燥,茶叶形卷色深,白毫分明。“揉捻是否需要用很大力气?”面对网友的观看疑惑,施跃文回应:“揉捻看似用大劲儿,其实都是巧劲儿,有点类似‘打太极’。”
40分钟,一斤半鲜茶化为四两干茶,新鲜出炉。一捧“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银绿隐翠”的碧螺春隔空呈现在网友面前,唤起观者的味蕾期待。完成碧螺春制茶展示的施跃文、施影父女二人笑意盈盈。
从山头到案头,纯手工贯穿全程。与父亲一样,施影也是8岁起跟在灶前学烧火接触制茶,融入碧螺春手艺传承。碧螺春,在施跃文家族的代代传承中,清香不绝。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